崖山悲歌:一个王朝的背影与千古绝唱

作者:整理自-石国鹏 发布时间:2025-04-04 15:05
要说这宋元大战的来龙去脉,那话可就长了,得从两宋跟北方那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恩恩怨怨说起。
唐朝灭亡后,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。直到960年,赵匡胤黄袍加身,建立了北宋。等他摆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,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就雄心勃勃地想北伐,要把被契丹人(辽国)占去的幽云十六州抢回来。可结果呢?哎,被打得那叫一个惨,连皇帝老儿自己都差点交代在那儿。
宋辽之间就这么打打停停,到了1005年,宋真宗赵恒在位时,跟辽国签了个《澶渊之盟》。北宋答应每年给辽国一笔钱,叫“岁币”——听着是不是有点像过年给的压岁钱?就用这种方式,换来了宋辽边境的和平。当时两国还对着老天爷发誓,说谁要是敢撕毁盟约,谁就得遭天谴,落个亡国的下场。
历史上对这《澶渊之盟》啊,评价挺分裂的。有人说,花小钱办大事,换来这么长时间的和平,宋朝赚了!也有人觉得,地没收回来,反倒要花钱买和平,简直是奇耻大辱。你怎么看呢?
后来,女真人建立了金朝,简直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就把辽国给灭了。这时候,那位艺术细胞发达的宋徽宗,在1120年居然脑子一热,跟金朝签了个“海上之盟”,说好了一起打辽国。结果宋军那战斗力…啧啧,实在有点“水”。金朝在1125年灭了辽之后,顺手牵羊,两年后(1127年)就把北宋也给灭了,这就是耻辱的“靖康之变”。
南宋建立后,跟金朝那是常年打仗。咱们熟悉的岳飞岳武穆,就是在抗金战场上打出来的民族英雄。结果呢?宋高宗为了所谓的“绍兴和议”,竟然就把岳飞给杀了…这事儿,唉!1141年,南宋和金朝达成和议,战争暂时停了。后来虽然也打过几次,大多是南宋想北伐收复失地,但总的来说,还算维持着一个和平的局面。
时间来到1206年,蒙古草原上出了一位猛人——铁木真,统一了蒙古各部,号称成吉思汗。从此,蒙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、席卷欧亚大陆的扩张战争。
这下,南宋又面临选择了:该咋办呢?
有人给皇帝上书,说:“陛下啊,现在的金朝,就像当年的辽国;现在的蒙古,可不就是当年的金朝嘛!蒙古越来越强,看这架势是要灭金了。金朝虽然是咱们的老对头,但现在可是咱们跟蒙古之间的屏障啊!咱可得吸取教训,别再犯当年联金灭辽的错误了!” 意思是,千万别忘了金朝灭辽两年后就灭了北宋这茬儿啊!
然而,南宋朝廷里,“靖康耻,犹未雪;臣子恨,何时灭”的声音还是很大。北宋亡国的惨状,皇室受尽的屈辱,这国仇家恨,确实难以释怀。所以,宋理宗在位时,最终还是选择了联合蒙古一起打金国。
最后,金朝果然被灭了。当金哀宗的尸骨被送到南宋都城临安祭告天地时,举国欢腾。可谁也没想到,一个更可怕的巨兽——蒙古,已经虎视眈眈地站在家门口了。
1234年,蒙古灭金。仅仅一年后(1235年),蒙古就找了个借口(说宋军进入了河南故地),向南宋宣战了。
这场旷日持久的宋元战争,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,前后打了四十多年!你想想,四十多年啊,一代人都长大了。这期间,蒙古那边都换了三个大汗(窝阔台、蒙哥、忽必烈),自己内部也闹过几次乱子,蒙哥汗甚至死在了攻打南宋的前线。可即便是这样,也没能挡住元朝灭亡南宋、统一中国的步伐。
1276年,年仅5岁的宋恭帝在临安出城投降,南宋中央政权算是没了。但像陆秀夫、文天祥、张世杰这些忠臣不甘心啊,他们先后拥立了两个小皇子(赵昰、赵昺),继续在南方坚持抵抗。
1278年,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,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。元朝大将张弘范让他写信劝降还在抵抗的宋军,文天祥的回应,就是那首我们都非常熟悉的《过零丁洋》:
> 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> 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> 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> 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 多么掷地有声!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啊!面对虎狼之师,腰杆挺得笔直!
后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(就是今天的北京)。在监狱里,他坚决不投降,写下了像《正气歌》这样让人热血沸腾、流传千古的篇章。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,许诺给他宰相的高位,但文天祥宁死不屈,那叫一个硬气!1283年1月,在北京的柴市口,他从容就义。临刑前,他留下绝笔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?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” 意思就是说,孔子教我们杀身成仁,孟子教我们舍生取义,我尽了我的本分,也就达到了“仁”的境界。读了这么多圣贤书,学的不就是这些吗?从今往后,我问心无愧了。
记得多年前听李嘉诚先生给孩子们讲课,谈到文天祥,引用了《论语》里的“不磷不缁”——磨也磨不薄,染也染不黑的高贵品格。当时先生神情凝重,语气沉缓,听得人心里都沉甸甸的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时常在想,或许,只有这样能触动灵魂的教育,才是真正的好教育吧。
说回崖山。1279年,元将张弘范大军压境,把南宋小朝廷所在的崖山(今天广东新会附近)团团围住。据说当时宋军有二十万人,上千艘船,不过大部分是民船;而元军只有七万多人,战船四百多艘。
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朋友都知道,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,上船就晕。按理说,这一仗宋军不是没机会赢。当时,宋军中有人建议,赶紧抢占海湾出口,留条后路。
可主持军事的张世杰,偏偏是个文人出身。他怕士兵看到退路就想跑,扰乱军心,死活不同意。反而下令把陆地上的房子全烧了,让所有军民都上船,准备决一死战。这招是学项羽的“破釜沉舟”,想置之死地而后生。他还下令把一千多艘宋船用大绳子连在一起,搞“连环船”,把小皇帝的“龙舟”放在舰队正中间。这…这不又是学曹操赤壁之战的做法吗?
问题来了:项羽破釜沉舟,那是赢了,你学他没毛病。可曹操玩连环船,不是中了周瑜的计,被火烧赤壁,输得底裤都没了吗?你怎么还学这个呢?(开个玩笑)哦,我明白了,都怪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写太晚了,张大人没机会提前预习“避坑指南”啊!我一向敬佩文人的气节,但宋明理学培养出来的文人里,真正懂打仗、能实干的,真是少得可怜,让人叹气。
果不其然,宋军大败。张世杰想带小皇帝突围,可负责保护皇帝的陆秀夫不信任他,坚决不肯走。眼瞅着是彻底没指望了,陆秀夫对小皇帝赵昺说:“国事到了这个地步,陛下您理当为国殉难。德祐皇帝(指之前投降的宋恭帝)受的侮辱已经够多了,陛下您不能再受辱了!”说完,就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,纵身跳进了冰冷的大海。许多大臣、宫人也跟着跳海自尽。《宋史》记载,“七日后,浮尸出于海者十余万人。” 南宋,至此彻底灭亡。
这场海战,就叫崖门海战,也叫崖山之战。
后世流传着一句话,叫“崖山之后无中国”。意思是说,崖山之战后,以汉人为主的宋朝灭亡了,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能算“中国”。
这话啊,肯定是有问题的。按这逻辑,那元朝统治中国的这段历史算什么?外族入侵?可问题是,蒙古族到今天也是咱们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啊。就算按古代的标准,也说不通。1368年,汉人朱元璋建立了明朝,推翻了元朝。那明朝算不算“崖山之后”的中国呢?后来明朝又被满族建立的清朝取代了,那清朝呢?再往后,中华民国呢?哎哟,再这么较真下去,可就有点钻牛角尖了哈。
实际上,“汉族”本身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,追根溯源,咱们都是炎黄子孙嘛,是部落联盟融合来的。几千年来,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。说白了,汉族本身就是不断融合形成的。而且,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。现在还抱着“蛮夷戎狄乱我中华”的老观念,那可真就有点像“反清复明”的天地会了。
就拿元灭南宋这事来说,元军的主帅张弘范,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(河北易县人)。很多人骂他是汉奸。可问题是,他出生的地方,从来就没归南宋管过,他爹以前是金朝将领,后来投降了蒙古。张弘范虽然是汉族人,但从政治归属上讲,他是元朝人。我们可以谴责他在战争中可能存在的暴行,但这跟“汉奸”、“卖国”还真不是一回事儿。
还有一种说法,说“崖山之后无中国”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来的。这位可是个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,他认为南宋灭亡后,“中国”作为文化主体就中断了,预言中国文化的中心会转移到日本,由日本来复兴。这种论调,后来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,成了他们侵略中国的理论“依据”之一。说起来挺可笑的,有些日本军国主义者真就信了这套,觉得他们侵略中国是“替天行道”,继承“正统”。这不纯属胡扯吗?
其实,“崖山之后无中国”这句话,更可能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钱谦益的诗:“海角崖山一线斜,从今也不属中华。” 这是他在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,写下的充满绝望的诗句。看得出他对明朝感情很深。不过讽刺的是,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,在清军南下时,自己却选择了剃发易服,投降了清朝,成了所谓的“贰臣”。虽然降清后他又跟反清势力眉来眼去,但这个“污点”终究是洗不掉了。
聊了这么多,如果你对宋朝这段波澜壮阔又令人扼腕的历史特别感兴趣,想更深入地了解,那我得给你推荐一本书——著名历史学家虞云国先生的代表作《细说宋朝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)。这本书啊,书如其名,把宋朝的历史讲得非常细致。里面既有生动的故事,又有严谨的考证,还有作者很有见地的评论,读起来既长知识,又不枯燥,非常值得一看。